據日經新聞報導,亞洲的半導體出口量目前已占全球80%;半導體生產基地過于集中、半導體廠大型化等因素,讓半導體供應鏈的風險難以消除,也促使一些國家開始推動讓半導體生產回歸國內。
今年以來,美國德州暴風雪、日本瑞薩電子工廠火災,都導致半導體廠停工,加上汽車生產復蘇,使芯片荒遲遲無法消除。一些分析師預估,因芯片短缺被迫減少生產的汽車數量,可能達240萬輛,占今年全球預期產量的3%。
除了汽車之外,半導體也廣泛應用于多項產品,一旦供應鏈中斷將造成巨大沖擊。然而,一些特定因素已導致半導體供應鏈極易受創。
第一個因素是生產基地集中。截至2019年的20年里,中國臺灣、中國大陸和韓國等地的半導體出口占全球出口量比率,已從五成增加至八成;生產基地過于集中,對自然災害和地緣政治風險的應對能力將會降低。
半導體產業的水平分工,也使生產基地集中在亞洲;美國、歐洲和日本的芯片業者采用代工方式,以降低投資負擔,把制造作業外包給臺積電等公司;目前,中國臺灣地區、中國大陸和韓國等地,在半導體代工市場的市占率多達八成。
另一個風險因素,是半導體廠的大型化;中國臺灣、韓國的單一半導體廠產能,目前是2009年的約兩倍,日本則是約1.4倍。
導致半導體廠規模擴大的原因是供貨量增加以及企業并購;例如,目前的瑞薩電子,是由NEC、日立制作所、三菱電機的半導體部門整合而成。
由于供應不穩,各國對半導體的采購風險變得越來越敏感。原因是供應越來越依賴海外,各國對自身的生產能力抱有不安。
比較2010年和2020年的各國半導體凈出口額(半導體出口與進口之間的差額),在加速推進海外代工的美國,半導體進口增加,凈出口減少。在日本,進口趨于穩定,但出口下降,凈出口減少。相反,臺灣地區、韓國持續進行大規模投資,凈出口大幅增長。
另一方面,歐洲的半導體工廠很少,持續處于凈進口(半導體進口大于出口)狀態。在中國大陸,汽車和家電等各種產品的組裝工廠集中,增加了半導體進口。在過去10年里,中國大陸的半導體凈進口額增至約2倍。
如果僅觀察半導體,雖然日本和美國處于凈出口的狀態,但日美從中國大陸進口的手機和電腦等IT設備里大量搭載了臺灣地區、韓國生產的半導體。實際上,日本和美國對于臺灣、韓國的半導體依賴正在迅速提升。
以上種種讓業界普遍對半導體供給風險的疑慮日益升高,一些國家在設法降低對進口的依賴;英特爾CEO基辛格表示:“最先進半導體的生產偏重于東亞,必須加以平衡。”英特爾計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興建新廠,是美國讓半導體生產回歸的跡象。
此外,歐洲也準備提高在新一代半導體領域的市占率,日本則打算在國內建立先進半導體廠。中國大陸也計劃提高半導體自給率。
免責聲明:本文來自騰訊網,不代表宜源的觀點和立場。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,請聯系本站作侵刪。